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向大会提交《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并给出如下建议:建议公安部对人脸识别终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议国家网信办尽快实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建议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强制刷脸”行为进行专项检查,对有关制度、规定和标准进行合法性审查。
近日,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地陆续发布新政策,严禁对已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问题。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在酒店业普遍应用,在车站、校园、公园、医院、博物馆等公共区域、在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唱会等活动中,“刷脸”场景比比皆是。“刷脸”的初衷是为提高社会安全,然而,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隐患。
禁止强制刷脸的新政策被广泛关注,体现了对脸部特征等高度敏感的生物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视。今后,在个人信息处理方面(包括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必须严格法律保护。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性、综合性法律,明确规定了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16条提到,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
2024年7月1日,国务院新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将正式实施,经营者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处理消费者敏感个人信息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预示着个人信息保护也将从法律条款走向社会实践。接下来,禁止强制刷脸等保护个人信息的政策将从酒店业延伸到全社会,会展业因循法治也不例外。
会展业法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各省、市层面的地方性法规也是近年才陆续实施。全国全国首个会展业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会展业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后,郑州、厦门、成都、重庆等城市的立法条例陆续通过实施。
在会展活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不仅广泛涉及到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并且涉及到个人所属机构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管理和开发,是当下会展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各地实施的会展业管理条例中,并未有信息安全相关条款,因此会展业信息保护立法工作任重道远。
禁止强制刷脸,一石激起千层浪,法治引领是该政策在不同地域同步推进、在不同行业因地制宜的关键。反观会展业,法治进程同样如此,信息安全保护,能否推动会展业立法步伐?
【免责声明】
以上会展资讯由展会信息排期网会员投稿或网络收集后整理发布,我们已尽严谨审核义务,如有纰漏与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修改或删除,另因展会办展过程的不可控性,网站内部分展会可能会出现题材变化、延期或取消举办等情况,请参观参展前务必与主承办方再次核实后前往!展会排期网与站内所有展会之间均无主办/协办或承办等关联关系,如遇参展及其他相关纠纷,请追究展会主体的法律责任,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及相关风险,最终解释权归本网站所有!!
展会排期网热线:0371-60986160;18039111282(黄先生)(注:本站代理发布的新闻资讯及展会信息概不受理展馆详细地址和展会具体情况咨询,展会及展馆具体情况请联系主承办单位或展馆咨询,与本站有代理合作的展会项目除外,感谢配合!)